美国《外交政策》 7月10日文章,原题:征兵制的归来——乌克兰与加沙两地的战役表明,技术无法取代血肉之躯 在沉寂了几十年后,征兵制度重新返回了人们的视野。面对哈马斯和真主党的前后夹击,长期采取强制征兵制度的以色列正在考虑增派后备军投入战场,更打算将征兵范围扩大到原本豁免的极端正统派犹太人群体。今年5月,乌克兰扩大了征兵范围,以应对俄军打击并补充队伍。同时值得信任的配资平台,俄罗斯方面也加大了义务兵征召力度,以应对在乌战场的惨重伤亡。拉脱维亚、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等国也在俄乌冲突后纷纷采取行动。
技术革新影响有限
哪怕是一些远离战火的国家,也在考虑恢复征兵或扩充部队。今年1月,英国陆军总参谋长帕特里克·桑德斯表示,一旦面临重大战争,英国需要组建一支“人民军队”,这在政治上引发了轩然大波,许多人将其解读为恢复征兵制的倾向。3月,丹麦宣布计划开始征召女兵,并将延长服役年限。5月,德国国防部长鲍里斯·皮斯托留斯称,他“坚信德国需要采取征兵手段。”美国也不例外,近期的国会辩论中,年轻女性是否该在征兵之列的问题被摆到了桌面上。
这个看似矛盾的现实,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。一方面,技术的革新并未改变现代战争人力密集型的属性。新的技术不仅没有减轻对士兵的需求,提出了新的期望,网络、空间和其他全新的领域,都急需专业人才来填补。另一方面,随着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的发展,战场对传统军事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发凸显,不论是步兵还是战斗机飞行员都无法被代替,无人机和自动驾驶系统只能起到增强和辅助作用。俄乌冲突死伤的数十万人证明,“战争”两个字仍然是前仆后继的血肉之躯所写就的。
过分依赖社会征兵有缺陷
如何在人人自愿的基础上大规模调动人力,这是一场不小的挑战。冷战之后,服兵役的概念在欧洲越来越模糊,因此兵力短缺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军队。美国的处境相对较好,但2023年海陆空三军仍然缺少约41000名官兵。尽管通过激励措施和优化目标,一些部门可以在2024年完成征兵任务,但要想征募并留住具有高精尖技能的职业技术人员(例如飞行员和网络操作员)仍然难于登天。这还是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稳定时期,一旦冲突爆发,出现大规模伤亡,征兵形势将雪上加霜。
当然,过分依赖社会征兵存在严重的缺陷,强迫参军违背了个人的自由意志,会给军队士气带来重大打击,进而引发纪律问题,这在生死存亡之际是极度危险的。哪怕避免了这些问题,由于训练和服役时间的差别,义务兵与系统培养的正规军必然也存在不少差距。应征队伍的规模往往更大,人均配置的资源也自然比不上正规军队。而强迫参军意味着更大的政治成本,义务兵的征召时机和场所也必然同正规军存在差别。
能提升凝聚力?
除了军事方面的需求,恢复征兵制还是对抗全球社会分裂和政治极化趋势的重要手段。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很多——从民粹主义的发展,到社交媒体的兴起,再到人性本身。但专家认为,不论出于何种原因,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,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,甚至点燃内战。
在他们眼中,包括征兵在内的国防举措有了新的思路,能够打破壁垒,缩小阶级差距,最终提升整个社会的凝聚力。对于各国来说,征兵制能够带来的收益各不相同。
8月16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,主力资金净流出242.03万元,占总成交额10.53%,游资资金净流入63.89万元,占总成交额2.78%,散户资金净流入178.14万元,占总成交额7.75%。
举例来说,以色列希望通过强制要求极端正统派犹太人参军,使这个特殊的少数群体融入到整个社会中。而丹麦开始征召女兵的政策则是首相“推进男女平等”的重要举措。本质上说,这些措施殊途同归,都促进了社会公平,提升了社会凝聚力。
征兵制度能够提升凝聚力,这一主张真实与否尚未有定论。越南战争的征兵曾在全美引发大规模抗议,不平衡的征兵政策反而加剧了社会分裂。
无独有偶值得信任的配资平台,内战期间,1863年的纽约征兵暴乱给美国历史带来了深远而毁灭性的创伤。征兵制度的不合理影响的不仅是美国,早在去年10月7日之前,以色列就因政治和宗教分歧引发了征兵抗议活动。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,乌克兰也报道了大量逃避兵役的案件。征兵制的恢复会让现代战争走向何方,一切仍然需要时间的检验。(作者拉斐尔·S·科恩,华泽勋译)